碱性氢氧化反应(HOR)中,镍(Ni)基催化剂因强氢吸附能(HBE)与弱羟基吸附能(OHBE)导致活性低下,传统调控策略(如合金化、掺杂)受限于d带中心理论,无法独立优化HBE与OHBE,且高活性位点密度不足,严重阻碍非铂族金属(PGM-free)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(HEMFCs)的商业化。针对上述挑战,本室研发了一种五重孪晶镍纳米催化剂,通过应变效应实现HBE与OHBE独立调控,实现了高效HOR催化。
孟品等利用配体调控(DTPA-Ni前驱体)镍离子扩散,经400℃热解制备超小尺寸(≈5 nm)五重孪晶镍纳米粒子(D-Ni)。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镜(HAADF-STEM)证实高密度孪晶界(TB密度达389.5 μm⁻¹),X-射线吸收精细结构(XAFS)显示TB附近Ni-Ni键长变长(最大6.2%),诱导显著拉伸应变。
研究发现TB处晶格膨胀使d带中心上移,强化Ni与OH*的离子键作用(DFT计算证实OHBE从-0.17 eV增至-0.56 eV)。Ni-H键长增加削弱共价键,部分抵消d带上移对HBE的强化,使HBE基本保持稳定(-0.53至-0.59 eV)。特殊TB顶点位点进一步削弱HBE。改策略突破了传统,首次实现HBE与OHBE独立优化,解决同步调控困境。
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,质量活性(jₖ)达106.6 mA mg⁻¹(η=50 mV),为商用Ni/C的24.2倍,接近Pt/C水平。燃料电池性能:H₂/O₂模式下峰值功率密度(PPD)达805 mW cm⁻²(DOE目标:1000 mW cm⁻²),为镍基催化剂最高纪录。阴极PGM载量降至0.10 mg cm⁻²时,PPD仍保持475 mW cm⁻²,PGM利用率达4.75 W mgₚGM⁻¹。
稳定性:恒流测试(300 mA cm⁻²)188小时电压衰减仅5.3%,TB结构未显著破坏。
原位研究和理论计算揭示机理:原位XAFS显示:HOR过程中OH*在开路电位吸附,随电位升高解吸,动态调控反应路径。OH*/OD⁻吸附实验与动力学同位素效应(KIE)证实D-Ni的OHBE显著强于E-Ni。氢程序升温脱附(H-TPD)实验显示二者HBE相近(122.9°C vs. 120.9°C),排除HBE主导活性差异。DFT模拟TB应变效应:晶格膨胀(5%)使H₂O生成能垒降低,加速决速步。晶体轨道哈密顿布居(COHP)分析:应变增强Ni-O键强度(-ICOHP值增大),提升OH*吸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