促进Pd基催化剂上的羟基迁移以增强碱性氢氧化反应活性

发布者:陈乾旺发布时间:2025-11-16浏览次数:10

【背景介绍】

碱性氢氧化反应HOR)中,吸附氢(H*)参与Tafel及后续的HeyrovskyVolmer反应,吸附羟基(OH*)促进H*脱附并加速HeyrovskyVolmer反应。因此,调控催化剂的氢结合能(HBE)和羟基结合能(OHBE)可显著影响其HOR活性。先前的研究表明金属氧化物复合催化剂可通过调控H*OH*的吸附能力来提升活性,但尽管引入了RuO2MnO2等多种金属氧化物,Pd 基与Pt基催化剂仍存在明显差距。因这些优化策略更加关注反应热力学,而对中间体的迁移动力学关注不足。与中间体迁移能垒有关的HOR反应动力学受HBEOHBE及金属-氧化物界面电荷积累的影响,而过渡金属合金化能够优化金属能带以匹配氧化物的能带结构,缓解异质界面处的电荷积累。

1PdCu-MoOx催化剂上进行碱性氢氧化反应的机理示意图。


文章亮点

在本研究中,我们展示了一种负载非晶态MoOxPdCu双金属纳米粒子催化剂,命名为PdCu-MoOx,通过采用粉末X-射线衍射(PXRD)解析了PdCu合金结构,X-射线吸收近边结构(XANES)证实了非晶MoOx簇存在,而旋转圆盘电极(RDE)和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(AEMFC)测试展示其优秀的碱性HOR活性。

2 (a-c) PdCu-MoOx的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(HRTEM)图像,(d, f) 高角环形暗场(HAADF)图像,以及(eg-i) 元素分布图,展示了PdCuMo的元素分布。


3(a) Pd/CPd-MoO2PdCu-MoOxPd3d结合能X-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图;(b)MoO2MoO3PdCu-MoOxMo3d结合能XPS图;(c) MofoilMoO2MoO3PdCu-MoOxMoKXANES谱图;(d) MofoilMoO2MoO3PdCu-MoOx的扩展 X-射线吸收精细结构(EXAFS)谱的傅里叶变换k2加权χ(k)函数图;(e) MoO2k2加权 EXAFS信号小波变换图;(f) MoO3k2加权EXAFS信号小波变换图;(g) PdCu-MoOxk2加权EXAFS信号小波变换图。


4(a) PdPdCuPd-MoO2PdCu-MoOxHOR极化曲线;(b) (a)计算得到的HOR动力学电流密度图;(c) AEMFCs峰值功率密度归一化至阳极贵金属(PGM)负载的性能对比(进料气体为H2-O2;(dAEMFC的峰值功率密度归一化至总贵金属负载的性能对比(进料气体为H2-O2);(e) PdCu-MoOxPd/C的电化学活性面积归一化的交换电流密度(j0,s)、50 mV过电位下的质量归一化动力学电流密度(jk,m)及100 mV过电位下的质量比动力学电流密度(jk,m)。



本文通过丰富的表征与理论计算揭示了该催化剂优异的碱性HOR催化活性的机制。非晶态MoOx团簇因其亲氧特性及钼元素多价态导致的丰富氧缺陷,可提供大量OH*吸附位点。Cu元素的掺入可调节金属与金属氧化物间的能带间距,从而缓解异质界面处的电荷积累,加速OH*的迁移速率,同时,将CuPd合金化后也可显著降低Pd表面的氢结合能,促进氢在表面进行扩散。氢与羟基的迁移效应分别通过WO3变色实验、原位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吸收光谱(In situ ATR-SEIRAS)、原位拉曼光谱(In situ Raman)及CO脱附实验得到验证。

最后,通过密度泛函理论(DFT)计算,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探讨了中间体的迁移行为。PdCu-MoOx相较于纯Pd表面具有更弱的HBE 与更强的OHBE,不仅解决Pd基催化剂H*占据活性位点的问题,还能够有效吸附另一种反应中间体OH*。通过过渡态(TS)计算了氢的迁移能垒,在PdCu-MoOx上最后一步的迁移能垒(0.08 eV)远低于Pd-MoOx0.51 eV)。除了结合能差异提供的浓度梯度外,Cu的引入降低合金-氧化物界面肖特基势垒、减少了电荷积累,使得PdCu-MoOx界面呈现电子耗尽的状态,从另一方面降低了中间体的溢出能垒,显著提升了碱性HOR动力学。


5、(aPdPdCuPd-MoOxPdCu-MoOx催化剂上H*OH*的吸附能。(bPdPdCu-MoOx催化剂上反应路径的吉布斯自由能曲线。(cPdCu-MoOx催化剂上HOR的反应路径(从H*的吸附、OH*的吸附,到中间体(H*OH*)的迁移,接着是H2O的形成,最后是H2O*的脱附)。(dPdPdCu-MoOx催化剂的d带中心。(ePd-MoOxPdCu-MoOxH*位点1H*位点5的氢迁移结合能和过渡态能量。


总结/展望

本工作通过实验与理论计算表明,共同优化中间体迁移能与吸附能是提升碱性HOR活性的有效策略。一方面非晶MoOx团簇增强了催化剂的OHBE、合金化效应削弱了Pd基金属表面的HBE;另一方面,过渡金属掺杂优化了能带匹配,减少了异质结界面的电荷积累,促进H*OH*溢出,从而在界面处进行高效的HOR 反应。该催化剂优异的催化活性(质量活性为238.1 mA mgPd–1阳极负载归一化峰值功率密度为9.96 W mgPGM-1)证实了该策略的有效性,为高效催化剂设计提供了新思路。

相关论文发表在ACS Nano上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研究生樊丁阁为文章第一作者,陈乾旺教授为通讯作者。

 

【文章链接】

ACS Nano. 2025, 19, 42, 37255–37265

https://doi.org/10.1021/acsnano.5c11991